第679期:《烟台大学报》

“四维融合”拓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广度


   期次:第679期      查看:42   

编者按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的目标要求,深入挖掘和宣传推广我校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为“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凝聚力量、汇聚合力,特在校园网主页、校报等平台开设“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烟台大学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专题专栏,优秀稿件将向上级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推荐进行宣传推广,欢迎全校各单位踊跃投稿,邮箱:qjs@ytu.edu.cn。

      近年来,烟台大学坚持“立足烟台、服务山东、辐射全国”理念,按照“专业对接地方、智库引领地方、科技服务地方、人才支撑地方”的实施路径,不断拓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提升服务地方成效与能力。


专业对接地方

      一是紧密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深化“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发挥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等ESI全球前1%学科优势,联合绿叶集团、万华化学集团、中集海洋等区域龙头企业,加快释放科研生产力。二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打造一批行业产业急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与绿叶制药、荣昌制药、中科院兰化所、烟台显华化工等共建本科专业50个。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碳四分离团队的专利技术“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剂分离丁烷与丁烯的方法”独立荣获中国专利金奖。与清华大学联合完成的“超硬岩耐磨滚刀刀圈技术研发”项目,实现了对德国进口硬岩隧道掘进机刀圈的替代。联合吉林大学等研发的“扇形模组轴向磁场轮毂电机技术”获评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


智库引领地方

      一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积极参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调研、论证、决策。各学院从自身学科背景出发,大力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提出有学理支撑和应用价值的政策建议,成为地方政府制定决策和企业发展的智囊团。近年来,法学院发挥学科优势,提供省、市地方立法政策建议、论证意见、专家审查意见、法律意见23项。2021年,《关于制定集体经济组织法的几点建议》《烟台大学“山东省乡村振兴规划发展研究院”可行性研究报告》2项智库成果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二是打造新型智库平台,汇聚高水平专家学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发起成立“黄河流域食物资源安全与国民健康科创联盟”,联合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烟台市人民政府等共同筹建山东工业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重点开展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研究及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建设以及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共建“中德大河流域生态保护产教融合共同体”,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烟台市共建“烟台知识产权学院”、与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共建“烟台市地方立法研究院”,扎实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服务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城市建设。与自贸区烟台片区共建“自贸区海洋知识产权中心”,与胶东在线共建“烟台大学数字法治研究中心”等8个新型智库平台。


科技服务地方

      一是把服务地方工作列入学校重点发展规划,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不断增强学校办学实力。二是聚焦区域经济转型难点、锚定市场供需关键点,实现科研反哺区域经济发展。与万华集团、显华化工、正海生物、山东宝雅新能源汽车等多家链主企业达成多项合作协议,联合山东裕龙石化成立化工新材料绿色制造科研创新平台,为山东省新能源、新材料的行业发展提供源动力。三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整合人才和科技资源,多形式、全方位参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为地方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决策咨询服务、文化服务、人才服务和信息服务,实现地方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互动共赢。学校培育的“烟大一号”等苹果新品种为农民增收超过30亿元。与山东广为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2021-2022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管理平台研发及应用》,建成后可有效提高海洋牧场管理水平,促进海产品产业增产增收,预计直接经济效益400万元/年,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年。


人才支撑地方

      一是持续推进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地方工作的意见》《烟台大学教师企事业单位挂职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打造“合作发展县域行”工作品牌,多名专家学者与山东明宇重工机械、海阳三贤电子科技、山东省中嘉英瑞医疗科技等企业签订协议,以“科技副总”的形式服务企业,做强服务烟台融合发展的创新引擎,赋能烟台产业迭代升级和企业倍增计划。二是创新形式载体,实施百名博士服务烟台计划。选派百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以“教师挂职”“科技特派员”等形式服务烟台,发挥高校在城市发展中的“人才走廊”作用。其中,郑强博士的智慧医疗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斩获第十二届山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与烟台科学技术局共同发起成立烟台市青年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与烟台海事局共建“烟台航运人才培训基地”等人才共享共用平台,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持续拓展产教融合新内涵。学校连续多年获评“支持烟台发展突出贡献单位”,校企合作成果获评全国“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刘俞斌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