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期:《烟台大学报》

立德树人 担当写大爱
服务地方 科技勇创新

——记山东省高等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碳四分离教师团队


   期次:第554期      查看:134   


与美国Mustang工程公司洽谈“碳四分离技术”转让事宜(右二为任万忠教授)

  烟台大学有这样一个教师团队,他们立足技术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了一个目标坚持研究25年。他们就是化学化工学院的碳四分离教师团队。任万忠教授是这个团队的领头人,从教三十余年来,他先后主持横、纵向课题40余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山东省专利二等奖和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各一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齐鲁百名先锋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该团队2017年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担当写大爱 引领示范凝聚团队灵魂

  作为团队的领头人,任万忠教授一直都在拼命地工作。无论脏活、累活、苦活,还是危险活,他都身先士卒抢在最前面,便也得了“拼命三郎”的绰号。每天,他都像个转不停的“陀螺”,教学、科研、带研究生、跑项目、下车间,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脏活、累活、苦活、危险活,他都一马当先。
  实验用的液化气都是从工厂装置上直接采出,装在钢瓶中四五十度的高温液化气就像一枚枚定时炸弹,非常危险,每次任万忠教授都冲在前面亲自搬运。以前课题组的实验室条件比较简陋,管道连接不好,化学品经常发生泄漏。一次做实验,管道破裂导致C4泄漏,紧急情况下,任万忠教授二话没说,直接用手握住了泄漏口,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排除了故障,避免了C4泄漏引发爆炸,他的手却因为没戴安全手套造成了大面积冻伤。几年前学生做实验不慎失火,实验室里的大液化气罐随时可能爆炸,任万忠教授临危不乱,冷静指挥大家灭火,并亲自往外搬运液化气罐。事后有老师仍心有余悸:“如果当时任老师不在现场,或许现在的化学馆都没了。” 
  工作中任万忠教授特别尊重同事意见,但一经讨论决定,则无论年龄老幼、职称学位高低必须无条件执行。张晓杰教授是组内唯一的女同志。她评价任万忠教授“特别有公心,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到外地企业做现场服务,任万忠教授带着课题组的年轻同志先走,到目的地安顿好一切,再让其他同志飞过去。2017年,任万忠教授身患疾病,手术前他还拉着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段志国的手一一叮嘱亟需着手去做的各项工作。
  充满人性的组织与协调管理,和谐融洽的气氛,一体公心的积极付出,冲锋在前的引领示范,使碳四分离教师团队十几名教师紧紧地拧成了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心无旁骛,在科研开发的道路上更加快速地前行。 
   
创新求突破 科技实力赢得行业尊重

  碳四分离技术是从石油液化气碳四中分离丁烷与丁烯的高效节能新技术。该技术难度大、竞争剧烈、前景好,能够生产高附加值化工原料,使碳四资源得到了高值化利用。但由于原料和产品极其易燃易爆也是一项在科研实验中危险性极高的开发项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项技术完全为国外所垄断,国内使用只能从国外高价引进。1992年团队创建时,将目标锁定在碳四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此后的十余年,碳四分离教师团队一直从事碳四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夜以继日奋力攻关,最终在碳四分离成套工艺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四分离成套专利技术,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将实验室研究成果放大万倍,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为了能提高国内石化行业碳四资源高值化利用,付出再多他们都觉得值。碳四分离教师团队开展科技开发时经常为了测定一组实验数据,五六个人连续操作70~80小时,他们吃住在实验室,饿了吃口方便面,累了交替在椅子上靠一靠。许文友教授回忆起那段时光感慨地说:“当时的实验室里方便面箱摞得老高;一张钢丝床不够大,就用板凳搭起来;经常加班加点,牺牲节假日,在寒冷的冬天为了保证安全不得不开窗户进行实验。但是谁也没嫌苦嫌累,大家都想要争口气。”为了顺利建成投产,他们转战新疆、江苏、甘肃、黑龙江、河北等全国十几个省份,提供技术支持,培训企业人员,指挥生产建设,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几个月不分昼夜奋战在厂区。
  碳四分离教师团队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路子,形成了“基础研究-过程研究-工程研究”融为一体的鲜明特色。团队已成功开发了碳四分离技术、丁烯水合尾气净化工艺技术、异丁烷脱氢、仲丁醇脱氢等10余项专利技术。尤其是碳四分离成套专利技术,已完全替代了国外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有些国外企业慕名而来。碳四分离教师团队已与德国赢创石化公司和日本高化学企业等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凭借领先的技术和敏锐的市场眼光,凭借锐意进取、不苟且、敢创新的开拓精神,碳四分离教师团队闯出了一条科研成果转化之路。
  一枝花开,带来春色满园。碳四分离教师团队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近年来,累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技术转让、委托研发等横向课题40余项,到位经费超过2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市科研奖励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以碳四分离教师团队为依托的 “石化轻烃综合利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工新材料制造工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化工新材料过程强化”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轻烃资源化综合利用”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先后获批立项建设。这些平台的建设为化工新材料和轻烃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

服务重实绩 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发展

  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烟台大学碳四分离技术得到了国内多家大型石化企业的认可。碳四分离成套专利技术已成功转让了新疆天利、大庆中蓝、大连大化等30余家企业共43套装置,年加工能力达到700余万吨,这些装置的建成投产,将大幅度地提高国内石化行业碳四烃的综合利用率,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5年,国内最大(50万吨/年)碳四分离装置在大庆中蓝石化一次开车成功,标志着烟台大学碳四分离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完善。2016年,山东一家石化企业在采用其他科研单位的碳四分离技术,半年内多次投料、开车、调试均达不到设计指标的情况下,被迫停产。经人推荐找到了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四分离教师团队,经过短短100天的工艺包、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于2016年8月28日装置一次投料成功,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近几年,碳四分离教师团队以企业需求为先导,借助技术优势,先后与多家企业组建了“化工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了优势互补。企业为团队相关科技成果中试及放大提供了便利平台,团队为企业提供了最新技术获取的便利条件,大大加快了团队技术成果的工业化推广速度,也使相关企业和工程公司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实现了互利共赢。目前团队已与十余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提及碳四分离教师团队的成功,任万忠教授微笑着说:“烟台大学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四分离技术’在多家企业投产,并为相关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碳四分离技术的成功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的力量。科技创新要求大家拧成一股绳,分工合作,心无旁骛地投身于科学研究中去,投身于科技创新中去,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写论文,或者呆在茶室里喝茶聊天,不可能有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要你泡在实验室里,下到工厂车间里,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倾心育桃李,立德树人锻铸师魂

  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程技术人才是碳四分离教师团队的信念。他们深信,只有创造更好的平台才能给学生带来更有力的发展。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上,团队所在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先后入选省级特色专业、省名校工程首批重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和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等。在教学改革与研究上,团队成员先后获批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10余项,发表各类教改论文20余篇,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2项。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团队形成了“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将所取得的研发新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教学案例生动,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利用长期进行工程开发研究的工程经验指导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近五年累计获得国家和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团队购买了近千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改善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平台。利用与企业研发合作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生产实习和现场操作的机会。为了激励学生成才,团队设立了“碳四”奖学金,每年发放6万元,已连续发放五年。
  近五年,碳四分离教师团队中有10人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培养研究生46人,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6项,团队所有成员均坚持一线教学,其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年人均课时量达260学时以上。付出总有回报,作为一所地方院校,近五年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4次斩获一等奖。
  化学化工学院碳四分离教师团队用执着成就梦想,用实干报效祖国,经过25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师德上做表率,在教学中出成果,在科研上求突破,在服务上重实效,已成为一支成果丰硕、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优秀教师团队。
             郭春香 王晓刚 王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