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期:《烟台大学报》

校城融合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壮大自身


   期次:第551期      查看:62   


服务地方办公室主任 孙云茂
  做好新形势下的服务地方工作,优化校城融合发展模式,拓展合作领域,精准对接合作结合点,积极聚焦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校城融合发展,是我校服务社会壮大自身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校将“持续提升服务地方工作能力”作为“一二三”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2017年9月8日,时任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委书记的王浩同志来校调研时,我校明确提出了“立足烟台、融入烟台、服务烟台”的战略定位。近期,学校调整成立了服务地方办公室,决心将服务地方这篇文章做大做强。
  一、为什么说校城融合是地方高校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全力推进以支撑创新驱动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双一流”建设,办学资源正在按照国家、地方扶优扶特扶强政策的引导流向“一流学科”高校。地方高校目前都深刻认识到,不能与已获得先发优势的高校拼资源、拼投入,“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有效路径,只有凭借优势与特色才能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丛林中争得一席之地。
  综观山东省乃至全国地方高校新世纪以来的发展现状,地方省、市政府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力度基本决定了本区域地方高校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在同省份地方高校的竞争中,所在地市的支持力度又基本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广东新世纪以来地方高校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许多高校已实现弯道超越获得先发优势,这与所在省、市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实现了校城融合是分不开的。苏州大学很多年以前就要求各学院和职能部门必须与苏州市的一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结成对子,建立密切联系,以此来促进校城深度融合。
  (二)推动校城融合的有利契机
  1.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2月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大方略。
  2.省市政策。山东省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当前,全省上下正全面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烟台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属于三个核心之一,迫切需要政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新旧动能转换示范提供强大的持久动力。烟台市2017年 9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将“强化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深化校所城产融合联动”等作为实施路径。
  (三)山东理工大学“校城融合”的经验与启示
  2016年,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签订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成立校城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启动校城融合发展对接制度,健全校城融合发展保障机制。两年来,淄博市与山理工在校地校企合作、学科产业对接等多个领域共同推进校城融合发展。山理工作为淄博发展的动力源、助推器、人才库作用日益显现,仅2016年就有效拉动淄博市科技创新投入3.7亿元。山理工发展不断提速,2017年度山理工的科研经费总额由2015年的8500万元增至1.7亿元,实现了校城融合前后的增速翻倍;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立项数量前后增速接近50%;在科研论文发文数量上,其SCI、EI等核心数据前后增速分别达到了57.5%和46.5%;在山东省2017年的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中,山理工有2 项科技成果获山东省提名推荐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技发明奖,均为校企合作成果。山理工走出的路子,为我校研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服务地方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他山之石”。
  二、校城融合的内涵是什么
  法学院通过向地方社会、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法律人才,注重与地方立法、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和校友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为地方服务的同时为法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药学院是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得到了刘延东等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2000年,我校和绿叶制药集团共同组建药学院,成功开创了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药学院成为烟台大学30多年发展史上最年轻的学院,也是发展最快的学院之一。绿叶制药也成为全国最具研发创新能力医药上市企业前十强,已成为烟台医养支柱产业集群的领头羊,这都得益于烟台大学和绿叶制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办学机制。当前,我校正在全力推进与台海集团合作成立的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和研究院建设,要打造药学院的升级版,努力为烟台打造中国核技术自主创新集成基地提供有力支持,这都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以及城市的共同目标,达到了“校城融合”。任万忠教授团队的科技成果向地方企业转化;郭忠教授、牟春晓团队等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联合科技公关;生命科学学院与烟台市农科院合作成立了烟台大学农学院等都是“校城融合”的直接体现。
  地方高校既是区域社会人才、智力、技术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地方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天然的共生共荣关系。但要做好“校城融合”这篇大文章,需要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共同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三、烟台大学如何扎实推进校城融合之路
  烟台大学是驻烟四所普通高校之一,要实现更快发展速度、更大内涵建设力度、突破一流学科建设的瓶颈,尽早达到博士单位申报条件等发展目标,除了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奋起直追外,还要借鉴我校药学院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城融合为目的的服务社会之路,是我们实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跨越发展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深化并切实凝聚起校城融合发展的思想共识
  要统一全校上下对校城融合发展的正确认识,打破“象牙塔外即是外”的固化性思维,明确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丰富自己壮大自己是地方高校实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弯道超越的必由之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烟台大学的初心就是为烟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使命就是万里、张承先老一辈提出来的建设高水平大学。我们要在全校上下形成关心烟台发展,提升服务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校城发展共同体”的思想共识深入全体师生,筑牢校城融合的思想基础。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并不深刻,需要在较长时间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壮大我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深入研究并牢牢把握校城融合的发展规律
  要开展校企合作规律的研究,为我校已有的和今后更大规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理论支持。要尊重规律、立足学校现有学科基础,不断拓展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深度广度,坚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凝练学科专业发展方向,持续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
  还需要与社科(科技处)等部门一起进一步健全工作体制机制,研究出台我校鼓励校企合作、校城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服务地方工作机构的长效运行机制;明确学院等二级单位服务地方工作职责,将服务地方工作绩效纳入学校二级单位目标考核等,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积极主动作为,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
  烟台市经济基础好、实力强,上市公司总数居全省首位,拥有各类国家级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60多个,省级200多个;千人计划专家105人(驻烟高校仅2人);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20人(驻烟高校24人)。烟台市的高端化工新材料、机电汽车、生物制药、核电装备、电子信息、食品黄金等支柱产业都与我校的相关学科专业密切相关,开展校企合作的空间非常广阔。需要全校上下积极主动地与行业企业接触,采取有效措施,寻找共同认可的切入点。
  服务地方办公室要做好搭建平台、沟通校内校外资源工作,积极为各学院、各学科专业和广大教师服务好。在调动政府积极性方面,需要学校层面想办法、下功夫,去说服政府,让政府加大帮扶力度,加大对我校的倾斜。采取有效方式,探索例如“科技合作特派员”制度,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融合为突破点,逐步形成 “引企入教、引教入企、校企深度融合”的局面。还要加大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国家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分会的参与、交流力度,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掌握国内校企合作的新动态。